古琴保养
来源:伏羲琴院作者:琴润一生 日期:2021-12-10 浏览:
古琴在选材上,是多样化,音质、音色、自然都会有较大的差别。
例如发音有:清亮、浑厚、松透、古朴、苍老、宏大、清润、凝重、甜美、灵透、幽奇等等。
丰富多彩,一琴一音,音色各异,可满足各人爱好,这确是中国古琴一大特色!
宋代《梦溪笔谈》中有说:“以琴言之,虽皆清实,其间有声重者,有声轻者,材中自有五音”。
足见琴的材质与音色是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好琴还是要逢知音的,不然,纵然它值千金,也只是一张普通的琴。
所以养琴之法中,要常弹,要善待,更是要修缮,最重要的是有涵养。
琴要去常弹
古人云:士不可一日无琴、君子无故不撤琴、瑟。
琴是良朋知己,怎么可以久别呢?
琴如果长久不弹,不动,它就会遗忘在角落里,落满尘灰,成了虫蚁的巢穴,那是多么可惜的!
所以琴是要悬挂在书斋中,纵然不能形影不离,也是要经常弹奏的。
知道那些传世的老琴,为何音色会那么美?
因为琴是,越弹音色才会越好。
而一些新琴,主要因为木材汁液没完全褪掉,漆灰没干透,再加之琴弦新的原因,等等诸多原因。
发音多半疲、木,不够清亮。
李祥霆弹奏唐代《九霄环佩》
当然如果你的琴,选材好,确实是按古法斫制,弹上几年后,木汁褪尽、漆灰干透,没有火气,音色就会清亮松透,圆润细腻,断纹也会慢慢形成。
有人说“你爱一个人,不仅是爱她(他)的年轻漂亮,也要爱(她)他白发苍苍、饱经风霜。况且琴老了才更美!
王徽之(字子猷)酷爱竹子,说:“怎么能一天没有这位先生!”
(见《世说新语·任诞第二十三》);周乘(字子居)曾经说“我只要几个月不见黄宪(字叔度),浅俗、计较得失的念头就又滋长起来”(见《世说新语·德行第一》);《礼记》: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”。琴也是如此,三天不弹,俗气渐生。
琴要去善待
天有春夏秋冬,地有东南西北,气有寒温燥湿,无论南北,凡竹、木所造的东西没有不会开裂或者发霉的。
总的来说要避免风吹日晒和控制湿度。
如果是在北方,风干物燥,尤其是春、秋、冬三个季节。
北方的暖气、风对琴的危害很大,一定要避风、远离暖气,勤用湿布拖地或者使用加湿器,保持湿度在40以上。
另外还可以多养花草、鱼,一则可以增加湿度,二则让环境幽雅。
如遇到长期不弹的情况则最好将琴放进琴囊后立放。
如果是在南方,比北方好保护琴,但也要注意梅雨季节不要靠近湿墙。
湿度过高琴音会暗哑,只要等天晴就没问题。
琴不弹时可以悬挂,可用十厘米长水泥钉,墙外留5厘米,缠点黑胶布。
或者装在琴箱或者琴囊里,靠墙竖立,否则将因为木材变形,塌腰驼背,一旦出现这种情况,基本上不能修好。
如果岳山与承露间、龙龈与琴体出现细小裂缝,是因为软硬两种木材张弛(膨胀系数)不同,不碍弹奏一般不用修理,湿度恢复它会慢慢消失。
当然,如果裂缝超过两毫米,必须修理。如果琴面出现横向细微裂痕,不必惊慌,若不出现沙音就不必管它。
你若善待琴,它也会善待你。
琴要去修缮
琴的成长、流传,如同人从幼童到壮年,再到老去。
人的寿命至多百年,而琴的寿命却可达几千年。
百年之后,人不在了,琴正当壮年,如果有幸遇到知音珍惜它,即可传世千年。
如果遇到不肖子孙,要么当朽木抛弃,要么当柴烧了,要么卖给不珍惜的人,琴就死了。
曾听说道士养仙鹤,千年才会换羽毛,先是白的,后是黄的。道士羽化(去世),仙鹤会悲伤地鸣叫。
琴人不在了,琴会怎么样呢?历代留下的琴,都是经过修缮的,有的是开裂,就用胶粘合;有的是漆灰剥落导致出现沙音,就用生漆髹补,因此老琴大多间杂朱、黄、褐色漆,斑斑驳驳,美不可言。
琴要有涵养
琴是圣人所创。
古人论琴,没有不首先重视人品、学问、修养的。
人品不端正、肚里没墨水的人,怎么能与他谈论琴道?
人弹琴而修身养性,琴也要靠人养它。
人有清浊,琴也就有清浊。这是因为音乐由人心产生,心灵如何,琴也会感应到。
不懂音律,不算会弹琴;只懂音律,就是“乐虫”。
因此,弹琴的人必须多读书,经、史、子、集都要涉猎,最好还懂书法、绘画、诗词等,更要多与山水亲近。
一个人品学养都好的人,弹出的琴音必定“不同凡响”,因为有“书卷气”。
古人说“琴者,情也”,感情不丰富,琴声里必定没有感情,那么,白白弄些噪音有什么益处呢?
琴道,博大精深,洁净微妙,人一辈子也难以探究到尽头啊!